您可以输入30

债券

您所在的位置:
亚投行助熊猫债破冰 须警惕西方评级危机重演
 
  
    2016年01月25日 23:27
    
      1月25日,在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大公集团主办的“熊猫债评级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表示,人民币加入SDR、亚投行开业、一带一路的建设等因素将改变熊猫债十年来发展缓慢的态势。但大公集团董事长关建中指出,熊猫债发展中要警惕评级混乱带来信用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尽快形成国际化评级标准。
      大公集团董事长关建中表示,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与经贸和投融资相比,现在更为现实的机会是通过各种国际金融产品的设计。“熊猫债正是顺应这一历史呼唤的新兴国际金融产品。”
      熊猫债即境外机构在中国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根据国际惯例,此类债券一般以该国最具特征的吉祥物命名。自2005年引入至2013年,仅IFC和ADB发行了共计40亿元的熊猫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徐洪才分析,熊猫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以及人民币利率高于美元利率,但外部条件正在改变:“人民币兑美元贬值,而且央行降息美联储加息,两者息差减小。”
      徐洪才还认为未来的区域一体化,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亚洲投融资活动需要大量资金,仅靠美元不够。“尤其亚投行开业后,要把亚太地区的高储蓄传统有效转换成投资,熊猫债有大量融资需求。”
      2015年下半年熊猫债明显升温,9月-12月,熊猫债发行或计划发行规模累计超过215亿元。这些发行主体无一例外都被国内机构评为AAA最高信用级别,但在海外三大机构的评级为Aa2、A+甚至A-。
      “熊猫债的发展也放大了国际与国内评级的分歧。”关建中指出,目前国内熊猫债评级包括了评级制度环境缺失、混淆国际国内评级、AAA级别泛滥、主权评级临时拼凑、同一机构两种评级、违规操作放弃现场尽职调查等八大乱象。
      关建中表示国内机构对熊猫债的评级要尽快国际化,对发行主体采取外币评级,既要回答其综合外币偿债能力,即外币的收入和资产状况;又要回答其人民币偿债能力,即兑换人民币的能力;此外还要判断其所在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性。
      但对引入西方评级的观点,关建中认为这必定是熊猫债评级的破坏力量,只会向市场提供错误信息。他提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西方错误评级构建的泡沫信用关系破灭所致,西方评级标准意识形态化、功利化、主观化,完全不能揭示信用风险。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世华财讯 2016-01-25
【关闭窗口】
微信公众号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