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还剩没几天,金融圈依旧热闹非凡。
除了基金业协会发文第N次强调“合格投资者”界定标准、财政部发56号文“补丁”文件解释如何确定资管增值税之外,互金这块,钱宝网CEO在拍完了“贺岁感恩视频”后悄悄地去自动投案,留下一群来不及反应的员工和投资人。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事件背后,其实是一个核心内容:投资者教育。跟金融从业者一样,投资者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精进。
今年11月17日发布的资管新规里,最大的“亮点”在于“打破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这件事,由来已久。虽没有明文规定,但过去包括信托、银行理财产品等在内的诸多资管产品都存在“隐性”刚兑承诺。这种承诺的存在让机构获得了客户的信赖,也最大程度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然而,随着近几年资管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初承诺刚兑却没有能力覆盖风险的机构,在严苛的监管要求面前,往往无法实现对投资人的承诺而选择牺牲投资者利益。
资管产品“打破刚兑”对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和投资态度均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者须以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去选择资管机构,甄别资管产品的风险,并且要实时关注资管产品运作过程中风险的变化。
没错。今后投资者需要像专业销售人员一般,对自己所选购的产品了如指掌。因而可以这么说,随着金融监管的不断进深,投资者需要不断的进化。这个进化,有两方面——财、智。
以私募基金为例,在私募基金推介前,须进行合格投资者确认,投资者需提供必要的资产证明文件或收入证明。根据募集办法,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或个人:机构方面,要求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个人方面,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此外,还要求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换句话说,没有足够的财力,很多资管产品是不允许投资人投资的。一方面,这种“门槛”的存在是防范变相拆标和非法集资,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投资人主动思考自己的投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主动去思考自己所投资的领域和具体的产品,并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识和抗风险能力,对一般投资者来说颇难。在这难处前,一部分盲信“快速致富”和“旁人经验”的投资者就会忽视显而易见的金融骗局,就如互金领域那些只顾畸形高收益的投资人一般,最后一无所获。中城银信控股集团旗下,山东中城银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在今后的投资市场,在去杠杆和去通道的宏观监管环境下,投资逻辑变了,强者恒强的时代来了。不主动学习和进化的投资者,会和众多偏走旁门的不合规公司一样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