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输入30

理财

您所在的位置:
乌克兰紧张局势令央妈政策路径再生变数 欧洲央行或放慢紧缩步伐
 

  “灵活性”将成央行政策关键词。

  随着俄乌局势引发通胀加剧和经济衰退担忧,欧洲央行政策路径再度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3月10日政策会议召开之前,欧洲央行官员此前基本达成共识,拟将9月定为购债计划收官时间,为今年年底的加息铺路,但俄乌局势让一切再度充满了变数。

  俄乌局势正给全球经济带来多重挑战,预计会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并削弱长期经济增长前景,同时也让各大央行未来的政策路径更加难以预测。

  俄乌局势冲击欧洲经济

  在俄乌局势升级后,24日国际油价一度大涨近10%,突破100美元关口,欧洲天然气价格更是一度暴涨逾60%。能源价格飙升未来恐将推动欧洲通胀进一步上行。

  需要注意的是,欧盟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四分之一的石油供应来自俄罗斯,如果乌克兰局势未来进一步加剧,将严重威胁到欧洲的能源市场。

  鉴于俄罗斯在欧洲能源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咨询机构Wood Mackenzie欧洲天然气研究首席分析师Kateryna Filippenko表示,如果俄罗斯天然气供应长期中断,欧洲天然气库存直至今年夏季都无法恢复。欧洲冬天将面临天然气库存接近零的灾难性局面,气价也将高得离谱。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Kristina Hooper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投资者担心俄乌双方进一步的冲突可能破坏欧洲的稳定,推高能源、金属和谷物价格,进而加剧通胀压力并拖累经济复苏。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有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俄乌局势对欧洲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胀压力抬升。2022年1月,欧元区调和CPI同比增长5.1%,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天然气价格同比上涨40.6%,是驱动物价上涨的关键因素。在俄乌冲突下,欧洲能源价格快速飙升,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经济方面,王有鑫向记者分析称,俄乌局势令欧元区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加大。随着能源价格飙升进一步抬升通胀,企业经营成本可能大幅提高,投资和消费活动减少,未来欧洲经济下行风险提升。

  从定量的角度看,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Philip Lane表示,在中性情景下,俄乌冲突可能会使欧元区今年的GDP下降0.3%-0.4%。而如果未来局势进一步恶化,欧元区GDP甚至将下降1%。

  欧洲央行或放慢紧缩步伐

  如何在不损害经济复苏的情况下遏制通胀飙升?这已经成为了欧洲央行必须要直面的挑战。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此前已经承认,通胀问题比此前预期的更加严重,并不再坚称“今年不太可能加息”,因此市场一度预期今年欧洲央行将加息两次。但由于俄乌局势可能会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放慢加息步伐。

  在俄乌局势影响下,如今欧洲央行官员已经纷纷表态,欧洲央行可能会放慢收紧政策的步伐。

  欧洲央行管委Robert Holzmann 24日表示,俄乌局势可能会推迟欧洲央行退出刺激政策的步伐,但不会让央行完全停下脚步。“很明显,我们正在朝着货币政策正常化迈进,但现在速度可能会有所放慢。由于乌克兰的事态发展,不确定性无疑增加了,我们将仔细分析经济将受到多大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Holzmann是欧洲央行中的“大鹰派”,经常表达对欧洲央行行动过慢的担忧。Holzmann“转鸽”也促使交易员下调对欧洲央行加息的押注,如今市场仅预计年底前加息37个基点,低于23日的45个基点。

  与此类似的是,欧洲央行管委Yannis Stournaras也表示,欧洲央行应该继续购买债券,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并对购债计划保持开放性,以此来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影响。欧洲央行应在加息时机上留下更大的回旋余地,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很大”,这意味着欧洲央行应该谨慎行事。

  总体而言,俄乌局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将让欧洲央行未来的政策更加“灵活”。欧洲央行管委、法国央行行长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强调,俄乌局势恶化意味着欧洲央行在收紧政策上将更加注重灵活性。尽管净资产购买可能在第三季度结束,但欧洲央行需要保留“选择权”,花更多时间来决定何时加息。

  灵活性也意味着欧洲央行可能需要修改“前瞻指引”。欧洲央行管委Gabriel Makhlouf表示,欧洲央行目前的计划是,第一次加息将在债券购买结束后“不久”,但他建议从央行的政策声明中删除这一表述。未来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需要保留选择权,欧洲央行可以在结束购债后等待更久,然后才开始加息。

  对于未来欧洲央行的政策,王有鑫向记者分析称,欧洲央行面临高通胀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未来的加息决策将更加谨慎。欧洲央行已经表态,将仔细分析危机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可能推迟紧缩计划,但未来仍将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通胀升高,但欧洲央行短期内不会启动加息,未来的政策仍要视经济复苏和通胀情况而定。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吴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