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公租房被视作解决都市夹心层安居问题的福利大餐,社会各界都对其寄予厚望。然而,现实情况却给公租房的发展泼了很大的一盆冷水,比如说上海市首批两个公租房项目“试水”入市,首期申请率仅为四成;武汉市首批公租房完工以后启用20多天,却只有三成房屋住上了人,七成房源无人问津。像上海和武汉这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二线城市,租房族比较多,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租房都能遇冷,其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公租房遇冷,首先应该在于公租房在筹建之初的社会调研程度不够,供需脱节,因此没有很好的照顾真正需要公租房的租赁阶层的需求。当下的公租房项目跟中国众多的社会公共建设项目一样,都是由一批专家闭门造车,关门拍板决定的。这样的做出来的决定,自然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求。当供给和需求对接不上,那么公租房市场出现脱轨情况就很正常了。因此,以后在公租房拍板建设之前,一定要充分调研潜在的公租房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资金承受能力,了解他们对公租房的要求等等,这样做出来的公租房项目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够真正成为解决都市租赁族安居福利的途径。
公租房遇冷,其次应该在于租金价格过高,性价比相对于城市的商品房租赁并无多少实际优势。城市里并不缺乏租赁房源,核心的问题在于租赁房源的租金过高。很多公租房项目面积较大,同时室内装修和配置也不错,但是租金价格也不低,这样的话,就相对于普通商品租赁房源没有优势了。考虑公租房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属于中低收入阶层,他们最在乎的还是经济成本,对于改善居住生活质量的需求尚排在其次。因此,公租房的价格一定要低,配置的话,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可。在设定公租房租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当地实际工资水平,这样才能让想要租赁的人群承受得起。
作为社会保障房项目,公租房理应成为社会安居福利大餐,现在这份安居大餐却遭遇冷落,但是楼市的房价依旧高企,租赁业务也很旺盛,那就证明这份大餐不符合潜在目标客户的胃口。楼市的尴尬,就在于一边撑死,一边饿死,只有让需求和供给配套,才能让公租房得到社会的认可,否则的话还不如直接给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补贴房租,或许那样更靠谱。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