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8月27日公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出,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
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一万亿(扣除中小银行专项债,因该额度是上年结转),完成全年额度的27.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1%;新增一般债发行0.46万亿,完成全年额度的56%,和去年同期相当。换言之,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较慢。
其中专项债约一半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领域重大项目;约3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领域重大项目;约2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领域重大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原因在于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因此提前批额度下得相对较晚,专项债也不必急于发行。此外,由于前两年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带来资金闲置等问题,今年对专项债项目审核更加严格。
记者独家获得的西部某省份的材料显示,该省上报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2000多个,资金需求约3000亿。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分别审核后,两部委共同审核通过的项目约800个,资金需求约1200亿,项目、资金审减率均在60%左右,该省部分市县甚至没有获得专项债额度。
“以前只要报项目材料,没有太大瑕疵,都会让发。现在已经变了,债券资金的使用越来越严格,更加注重项目质量。”中部省份某区县债务办人士表示。财政部则表示,今年发行进度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主要是考虑2020年发行的专项债券规模较大,政策效应在今年仍会持续释放。
分月份来看,1-2月专项债发行额度为0,3-6月分别为264亿、2056亿、3516亿。7、8月发行已经提速,其中7月发行4088亿,8月发行规模预计超过5000亿。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报道,按照监管要求,地方将预留部分专项债额度在今年12月发行,这部分资金需在明年年初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预留额度可能在20%左右。因此9-12月专项债的发行节奏可能为9月约5000亿、12月约7000亿,10、11月合计发行约6000亿。
对于上半年的地方债工作,报告提出:
一是合理确定新增债务限额。提请全国人大批准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4.47万亿元,较上年减少2600亿元,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同时,为今后应对新的风险挑战留出政策空间。
二是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全面推开地方政府债券柜台发行,鼓励各地合理增加发行频次及规模,指导河北、四川等7个省份通过商业银行柜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6亿元。
二是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穿透式监管,加强对项目全周期、常态化风险监控。印发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对专项债券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和绩效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双监控”,对严重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暂缓或停止拨款,对因准备不足短期内难以建设实施的项目,允许省级政府及时按程序调整用途,确保法定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报告还提出,上半年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依法健全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向企事业单位拨款机制,严禁地方政府以企业债形式增加隐性债务;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对审计、财会以及各类行业监督发现的隐性债务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坚决刹住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对于下一步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监督问责,继续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积极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强化政策跟踪问效,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营商环境。
(工行网站特约作者:杨志锦)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